logo
  • 加载中...
云南高校
我院成功举办艺术的两种状态中德艺术交流展
时间:2015年04月02日信息来源:云南艺术学院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在云南省委宣传部大力支持下,由云南艺术学院和德国拜罗伊特艺术协会主办,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民族博物馆、袁晓岑美术馆、德国拜罗伊特爱理米忒直新宫、德国埃尔兰根艺术博物馆联合承办的中德艺术交流项目《艺术的两种状态,中德艺术交流展》,在美术学院、宣传部、外事办、文化学院、教务处等各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如期于2015年3月21日下午15:00在昆明袁晓岑美术馆和云南民族博物馆同时拉开帷幕。这次展览由留德艺术史专业哲学博士马宁及德国拜罗伊特艺术协会主席汉斯-舒伯特•艾塞尔先生联合策展,共有45位中德艺术家的170余件作品参展,包含绘画、雕塑、装置、摄影等形式,表现风格和主题广泛,既有当代艺术、中国传统绘画,也把云南少数民族艺术整合于其中。

云南省老领导晏友琼、陈勋儒,省文联执行副主席黄映玲、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黄玲女士、云南省文史委副主任郑明,呈贡新区书记周峰越、教育厅文体处副处长郭春慧女士等省市区领导;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教授、副院长郭浩教授、美术学院书记曾德均、学院宣传部部长洪波,外事办主任迟燕琼等各部门学院领导出席开幕式。德国驻成都领事馆副总领事马晏子先生,代表总领事安介儒博士(Generalkonsul Dr. Amelung)专程从成都赴昆,并邀请了昆明高铁项目的德方负责人及在昆明的德国企业家和各界人士,中德艺术家与各界人士共计500多人一起参与、见证这个艺术项目的启程的盛大的开幕式。

IMG_0744_调整大小.JPG

此次展览的目的,并非仅仅以参展作品的数量和繁多种类,来呈现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和地域的差异性,而是在中德艺术的框架下,通过艺术作品、中德学者的研究文本并置和记录由国界所定性的两种艺术状态。她们本由地域、文化、语言所分离,天各一方,却能在全球化和现代消费社会的同化中同处一堂,或对峙、并列、交融,所衍生的是种种人文感知。时至今日,专程来昆明参加开幕式和学术文化交流的20位德国艺术家和相关人士已经回到他们的家乡。但是德国艺术家们的返回所代表的并非是此次艺术交流项目的落幕,而是此艺术项目新旅程的开端。在此后的时间中,他们将进入在德国进行的下一阶段德国展区的陈设、宣传等繁忙工作,准备8月云南艺术家的回访。在德国领事馆为两国艺术家,主办方及策展人所设的宴会中,拜罗伊特艺术协会主席爱塞尔如此说道:“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从未来过中国,尽管能通过各种媒介看到中国,但中国对我们而言,仍然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但这次来到昆明,从展览的策划和独特及高度专业化的布展方式,从整个活动的框架到充满友谊的细节,从城市建设到自然景观,昆明留给我们的是一种震撼性的美好记忆。中国对我们从此不再陌生。”

IMG_0623_调整大小.JPG

如德国领事馆副总领事马晏子先生的在致辞中所言,“这种由云南艺术学院和拜罗伊特艺术协会之间所组织策划的,具有首创性的艺术交流形式并无先例,她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云南,而是展现了一种中国与德国之间的紧密联系。” 正是这种艺术项目的运作和呈现方式的特殊性,吸引了每天超过500多人来展厅浏览和感知这两个由国界所定性,却能在感性层面交融而并存的艺术状态,也激发了包括人民网、德国驻中国使领馆官网的众多中德两国媒体的关注,来传播这两个国度艺术文化的信念。在感性层面进行的艺术交流,能消除国界,没有忌恨,没有利益争斗,只有各种审美视觉、情感和发掘生活之美,之真,之纯的意念。为了深度发掘和扩张这种这次中德艺术交流的意义,除了研究文本外,由美术学院精心策划的7场中德艺术家和学者的学术演讲,也于3月23日启动,并将持续到4月底。艺术展览项目在中国与德国两个展区,分为三个阶段推进的大型艺术项目:第一阶段的作品展在袁晓岑美术馆、云南民族博物馆进行,2015年8月16至9月13日在德国拜罗伊特爱理米忒直新宫展出,第三阶段将于2015年9月20至10月10日在德国埃尔兰根艺术博物馆完成。

这次艺术交流盛会除主办和承办方鼎力支持外,也获得了众多德国文化、学术、商业和金融机构的资助,也得到一些昆明文化艺术机构的支持,在德国拜罗伊特储蓄银行文化基金、巴伐利亚文化基金、西门子公司德国总部、德国上弗兰肯基金、德国拜罗伊特市、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艺术史学院、云南省美协、门工作室、昆明观照元年、昆明风景画学会的支持。此次艺术文化项目运行和协作方式为德国与云南共同搭建了一个长期、深远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为传播中德两国文化艺术,达成吴卫民院长所提的“希望跨国合作、渴望文化交流、醉心艺术分享”的心愿,共同谱写中德艺术文化交融的新篇章。

 

 


(作者:佚名编辑:云南艺术学院)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