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新闻政策
高考时评重奖状元背后的势利与谬赏
时间:2014年08月07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摘要]眼下,一些高考状元成了“暴发户”。高考结束后,高考状元成了企业、政府、学校等各方追逐的对象,重奖事例屡见不鲜。近日,一项调查显示,68.3%的受访者反对重奖高考状元。

高考(微博)作为一个没有硝烟的竞赛场,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高考状元作为金字塔塔尖,不仅收获了状元的头衔和标签,还收获了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种各样的肯定和激励,真可谓名利双收。高考状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除了公众对优秀学子的朴素感情,还裹挟了太多的功利和算计的因素。

重奖高考状元通常都打着奖掖先进、资助寒门学子的旗号,从表面上看颇具说服力。然而,状元们在高考中脱颖而出,既得到了对自身学习能力和艰辛付出的肯定,也得到入读名校、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这何尝不是一种激励?更何况,在高考状元所就读的名校里,几乎都建立有奖助贷勤补等完备的学生奖励与资助体系,哪怕高考状元家境再贫寒,依然可以顺利入学。

那些投放在高考状元身上的资源,原本可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现实情况却为何相反呢?重奖高考状元的背后,是一种势利的教育观。势利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其作为一个行为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愿意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导致资源集中在那些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手中,而对一般民众以及弱势者冷漠甚至不屑。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势利教育观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不论是“只给重点班装空调”,还是将奖助学金和“211大学”、一本等“门槛”挂钩,抑或打着五花八门状元旗号的“状元经济”,以成绩论英雄,将不同成绩的学子们进行了三六九等的人格划分,有的人盆满钵溢,有的人却面临无钱上学的困境。

更进一步说,高考状元需要激励,却不需要谬赏。所谓“谬赏主义”,用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的话说,就是将应该的提升为要褒奖的,将不太应该模糊为应该的。重奖高考状元作为谬赏主义的一种产物,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浮躁和功利。高考状元作为一个可供消费的符号,成了人们追名逐利的工具,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悲哀。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高考状元只是极少数成功的个体,在他们的背后,还有多少默默无闻却需要帮助的求学者?走出重奖高考状元的误区,少一些势利和谬赏,让那些急需帮助的学子得到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这不仅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教育价值观念的更新与重塑。

(作者:佚名编辑:成人高考)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